4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旨在落实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推动汽车强国建设,明确了“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的目标。《规划》中选取2020年和2025年作为两个时间节点:到2020年培养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发展同步;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事实上如何由大做强一直是汽车产业探讨的问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规划》的出炉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讲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为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也将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从而实现由大做强。对于自主品牌来讲也或将成为其冲出重围的机会。”
产业再迎转型升级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期,因此我国汽车产业也面临重大的变化,同样进入转型升级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召开《规划》宣贯电话会议上直言:“自从进入新世纪,我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汽车年产销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谈到为何要制定《规划》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汽车产业处于改革阶段,我国汽车产业也要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另一方面是因为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综合这两点原因决定制定推出《规划》。
因此在《规划》中明确表明,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新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业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网联的方向发展,汽车也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生态进入变革期,我国汽车产业也随之进入变革期。
在国家信息中心汽车产业处处长刘明看来:“正是因为认识到汽车产业处于转型升级期,所以这次《规划》不同于以往,没有从总量和产量角度出发,而是立足整个汽车产业,对行业发展进行部署,贯彻由大做强的思路。”另外,刘明也补充说道:“《规划》中对于新能源汽车和新兴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从某种角度这也代表着汽车产业的一个转型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负责人在解读《规划》时谈道,从核心要义上来讲,《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汽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从路线上来讲,则是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而从《规划》的亮点上来讲,《规划》一方面统一了行业发展的思想,凝聚了产业共识,为接下来十年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是确定了“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的总目标。
具体来讲为了应对转型升级的变化,《规划》针对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全产业链、中国汽车品牌、新型产业生态、国际影响力以及绿色发展水平做出了六个细分目标规划。另外还确定了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增长自主发展动力;二是强化基础能力,贯通产业链条体系;三是突破重点领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四是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五是提升质量品牌,打造国际领军企业;六是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发展能力。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八项重点工程:分别是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工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程、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提升工程、“汽车+”跨界融合工程、汽车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海外发展工程。
对此,罗磊表示:“其实对于《规划》提出的细分目标、重点任务或是重点工程,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向,一是对于整个产品的规划,将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线;二是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规划,未来的重点转型方向在于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布局;三是关于自主品牌的规划,自主品牌也应该应对转型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含金量,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或成突破点
《规划》还指出:到2020年培养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发展同步;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从路线上来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是我国汽车产业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刘明表示:“其实《规划》是以落实2015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为大背景的。在这个大背景下《规划》也明确了接下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中已经将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列为发展重点,因此《规划》认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有望成为两大重要突破口。不过,刘明也指出所谓的突破口是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和抢占先机赶超发展的机会,这两个领域或将成为转型升级的关键。
而业内人士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两大领域我国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过去十几年在汽车发展历程中中国汽车行业所不具备的。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量达到了51.7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持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而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我国汽车产业依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从技术上也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总体汽车销量的20%,达到700万辆,这个目标无论是对于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都既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从机遇角度而言,《规划》明确了着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因此对于比亚迪(002594.SZ)、吉利汽车(00175.HK)等加大新能源汽车投入力度的整车企业而言获得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田永秋表示:“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的加大,会逐步放松和加速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颁布。”因此对于蔚来汽车、奇点汽车等本身拥有智能网联领域技术上的优势的新兴造车企业来讲,生产资质颁布的加速意味着他们离规模量产的时间也越来越近。
不过,挑战依旧存在。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补贴,随着补贴幅度的退坡,销量也必将受到影响;同时从产能的层面来看,我国传统汽车逐渐呈现产能过剩的趋势,而新能源汽车则出现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现状。
目前自主品牌汽车在传统汽车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但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外资企业,大多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近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加大投入,技术不断革命,竞争优势也日益明显,我国汽车产业有机会在这两大领域后来居上。
合资股比限制有序放开
值得一提的是,合资股比限制有序放开一事被再度提及。在召开《规划》宣贯电话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年勇表示:“《规划》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路和目标。”
这意味着,《规划》的出炉不仅为自主品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也提及了合资企业的发展,表现出改革合资股比限制的苗头,即提出“完善内外投资管理制度,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
1994年我国推出《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汽车行业建立合资企业的股份比例设置了限制。而此次《规划》提出有序放开合资股比限制,也是自1994年以来我国首次提及放开限制,同样有望为近年来汽车合资股比之争画上一个休止符。
事实上,对于合资股比限制是否放开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在反对者角度看来,从当前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来讲,目前放开合资股比限制的条件并不成熟,持续保持合资股比限制能够保护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而从支持者角度来讲,合资股比限制的有序放开可以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有助于倒逼我国自主品牌加快创新,有利于推进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规划》的目的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而合资股比的限制是为了保护汽车产业,但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如果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话,合资股比限制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放开合资股比也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竞争力。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产销量占总量近50%,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从去年我国自主品牌的整体发展来看,自主品牌不再局限于A级车市场,而是逐渐向B级车市场发展,在技术研发层面也逐渐追赶合资品牌。
但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态势,吉利汽车、长城汽车(601633.SH)和长安汽车(000625.SZ)等部分自主品牌日益强大,已经成功跻身销量百万辆俱乐部;但也有一些自主品牌依旧相对弱势,依靠低价走量,缺乏核心竞争力,合资股比限制的放开会对这些企业造成紧迫感。自主品牌想要不被淘汰,只有强大自己,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减弱以往的弊端。
所以,对此罗磊也说道:“合资股比限制的放开实际上是市场选择的过程,此次逐渐放开合资股比从另一层面反映出自主品牌应该尽快发展起来,足够强大才可以与合资品牌‘抗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合资股比是有序放开,并不是马上放开,合资股比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企业之间自己解决。”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国内自主品牌来讲,《规划》的出炉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它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网汽车领域为主线,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自主品牌在这两个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合资股比限制的放开也让自主品牌认识到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