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战略"完美收官 一汽-大众打造"智慧工厂"样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发布于 | 2018-11-07
0
52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一个合资企业典范是怎样炼成的 

——一汽-大众五大基地巡礼

“华南战略”完美收官 一汽-大众打造“智慧工厂”样板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的松辽平原腹地上,有着“北国春城”美誉的长春,或许还是一片银装素裹;3千公里外的佛山,早已沐浴在亚热带温暖的季风中,积极扮演着“珠三角”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当第一缕阳光略过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的青岛,向西2千公里外的 “天府之国”—成都,同样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和充实;而“京津冀”协同大发展的重要“主角”—天津,用它的传统和热情,拥抱四方来客,不断焕发着崭新的活力。

五个城市,五个地理坐标,因为一个企业,有了牵引和互联;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因为一汽-大众的“落子”布局,谱写了汽车合资企业新的篇章。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汽车工业进入“新时代元年”之际,通过“一汽-大众五大基地巡礼”,深度剖析一汽-大众是如何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整个行业发展、上下游体系成长,以及所在地区经济提升、促进就业等发挥其行业“排头兵”的引领作用。

对于一汽-大众而言,华南基地的建设并非单纯的产能增加,更承载着一汽-大众开疆拓土的重任,吹响其进军华南市场的号角。同时,一汽-大众也用事实证明,在日系盘踞的华南市场,一汽-大众完全有能力打造出一个战略“桥头堡”,立足华南辐射全国。从2013年投产至今,华南基地已累计生产汽车117万辆;到今年9月,华南基地建成5年来,累计生产超过120万辆。

作为大众在德国本土之外的唯一一个“智慧工厂”,华南基地更是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一汽-大众2025战略中“数字化革命”的落地实践。未来,华南基地还将建成一汽-大众首个MEB工厂,成为新能源的‘排头兵’。

“华南基地始于一汽-大众公司的华南战略,包括一期和二期,今年6月22日,华南基地全面落成,整体产能为60万辆。由此,华南战略圆满收官”,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总经理张硕介绍到。

对于一汽-大众而言,华南基地的建设并非单纯的产能增加,更承载着一汽-大众开疆拓土的重任,吹响其进军华南市场的号角。同时,一汽-大众也用事实证明,在日系盘踞的华南市场,一汽-大众完全有能力打造出一个战略“桥头堡”,立足华南辐射全国。

    一汽-大众华南基地

楔子华南顺时顺势 一汽-大众构筑“铁三角”

时间回溯至2009年,在当年的广州车展上,大众宣布携手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两大合资公司,共同开启“华南战略”,以全面实现大众在这一市场的年销量从15万辆提升至50万辆,市场占有率由2008年的12%提升至大众品牌在全国的平均水平(18%)。一汽-大众华南基地的建设序幕由此拉开。

同样是在2009年,中国跃升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国内汽车行业呈现一片“井喷”之势。作为“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一汽-大众的发展更是形势喜人;当年,一汽-大众实现销售68.2万辆,同比增长33%,超额完成全年60万辆的销量目标。

然而,与火爆市场以及不断攀升的销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汽-大众捉襟见肘的产能。彼时,一汽-大众西南基地刚刚开工建设,其近70万辆的销量均由长春基地一力承担。即使是在最大限度的挖掘之下,一汽-大众2009年的产量也只是达到了66万辆。

同时,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北方车企,面向全国销售的汽车也都由长春运出,其物流成本便是不小的开支。而如果是在冬季,一场大雪便足以对其物流造成极大困扰。如何快速提升产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谋求全国市场布局,成为摆在一汽-大众面前万分迫切的重要议题。

    一汽-大众华南基地

另一方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市场在经济上处于绝对的领跑地位,其汽车市场也是发展得更为成熟、迅猛。数据显示,2000年华南市场占到中国GDP的25%,2008年上升至30%,其千人保有量更是达到40辆,处于当时国内的领先水平。

然而,鉴于种种历史原因,丰田、日产、本田等日系品牌在这一市场却拥有着更大的市场接受度和占有率。数据显示,2008年,日系品牌在广东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5%,占据半壁江山。华南市场也因此被称之为“日系大本营”。

但如果从全球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日系品牌在欧美市场之外全面折戟,大众却是稳中有升。尤其在中国市场,大众在华销量更是于2009年首次超过100万辆。此时,对于一汽-大众进军华南无疑正是合适的时机。

在各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汽-大众华南基地的建设可谓是顺理成章。2011年12月,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正式成立,华南基地一期也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9月建成投产。

这也意味着,一汽-大众成功将华南佛山基地这颗“钉子”楔入日系盘踞的华南市场,建立战略桥头堡,并与东北长春基地、西南成都基地共同构成“铁三角”,几乎覆盖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

从2013年投产至今,华南基地已累计生产汽车117万辆;到今年9月,华南基地建成5年来,累计生产超过120万辆。一汽-大众大众品牌相关负责人说道,“截至今年5月,大众品牌在华南六省的市场份额达到9.3%,排名第二”。

    2018年6月22日,一汽-大众华南基地全面建成投产

“智慧工厂”提质增效 华南基地承载全新使命

如今,伴随二期项目的顺利投产,华南基地全面建成。除之前生产的大众高尔夫、奥迪A3(两厢、三厢)和高尔夫嘉旅等车型,一汽-大众新近上市的大众品牌首款SUV车型——T-ROC 探歌,以及奥迪Q2L也均是“落户”这一基地进行生产,一汽-大众华南基地也由此成为一汽-大众车型最丰富的基地。

同时,作为大众在德国本土之外的唯一一个“智慧工厂”,华南基地更是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一汽-大众“2025战略”中“数字化革命”的落地实践。在“新四化”浪潮全面席卷汽车行业的今天,华南基地无疑站在了一汽-大众面向未来布局的最前沿。

    华南基地冲压车间

其中一个例子,是华南基地率先尝试的“质量随车卡”电子化。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华南基地对很多环节所用纸质单据记录车辆质量信息的过程进行精简,实现了一个贯穿从零部件到最后整车下线诸多质量信息的电子化。一方面能够带来直接收入,即以前“随车卡”的纸质成本下降;另一方面是绿色环保。不仅如此,此举更大的价值在于,为后续车辆质量持续跟踪提供了非常好的数据基础,被一汽-大众推广到了总部和其他新基地。

    华南基地总装车间

华南基地在四大车间推进车间管理系统也是该基地实践数字化革命的一个典型例子。华南基地在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重要流程,包括生产、维修、模具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一整套的车间信息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各层面管理人员对整车四大车间的管理效率。这个车间管理系统项目已经有计划推广到一汽-大众更多整车制造部来使用。

工厂的“智慧”化,不但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按照最高设计能力,一汽-大众华南基地每小时生产60辆车,但通过华南基地的优化,已经能够保质保量地实现每小时生产61辆车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在基地一期项目就已经实现了。可别小看这每小时多的1辆车,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每小时多生产1辆,完成全年生产目标即可减少两三天时间,而工厂只要“一开门”,一天的成本就是70万元,这不就是很大的节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