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本田凭借着优异的性能和不错的可靠性,被国内众多消费者称“买发动机送车”,东风本田CRV更是开创了加价两万提车的先河。作为卯足劲准备将大众途观斩落马下的全新一代CRV,自去年7月上市以后,就频频爆出安全隐患,让新款CRV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刹不住的CRV,是不知情还是漠视消费者?
汽车圈有一个盛传的段子:“下坡不超凯美瑞,上坡不跟汉兰达”,指的就是六代丰田凯美瑞刹车太软,经常出现刹不住车的情况。而在上市仅一个月后,新款CRV也被爆出了巨大的刹车安全隐患。
东本在9月施行新CRV的召回计划,却把刹车问题的矛头指向供应商博世的iBooster的控制软件。iBooster直白的说就是电控刹车,踩刹车的力度和行程作为一个虚拟信号,传给ECU分析后,再与刹车踏板的输入杆一起推动助力器阀体。而iBooster在2014就开始推广,比亚迪E6早已使用,换而言之,这项技术并不是一项很新的技术,而东本把刹不住的问题完全归结iBooster,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早在去年3月,就有美国消费者投诉新CRV刹车失灵的案例,描述的症状也是和国内的无异。可以说在本田在全新一代CRV引入国内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知情刹车问题,但是却放任刹车失灵的风险,极大的漠视了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仅买发动机送车了,还送机油!
经常会有奥迪、宝马等德系车主抱怨爱车烧机油,需要在后备箱常备一瓶机油,而新CRV却反了过来——机油异常增多。新CRV车主大规模集中爆料,保养后行驶一段时间,机油量超过了机油标尺的上限值,并伴有机油乳化的现象。
其实机油异常增多,多出来的肯定不是机油了,根本原因就是汽油进入了机油,这个问题被称为燃油稀释现象。有部分车友分析,机油里的汽油可能是活塞环的密封圈出了问题,密封不完全,进而导致油液混合器进入了机油循环系统,最后达到油底壳底部,造成了燃油稀释。这分析好像还真有些道理,其实从专业角度来说并不正确,由于活塞环磨损过度,弹力下降等问题造成的密封不严,发动机此时会出现漏气量大和机油异常损耗,这恰好与燃油稀释的现象相反。
正常情况下燃油稀释的主要原因是喷油器的雾化有问题,或者是气流与喷射掌控不当导致了过多的燃油在没燃烧的情况下,喷洒在发动机的缸壁上,并顺着缸壁流入油底壳和机油混合,这种问题一般出现在缸内直喷增压发动机上,而全新CRV正是此类型发动机。不仅新CRV,本田冠道、新思域也有车主反应存在同样问题。
就在1月20号,东风本田就机油门问题召开媒体沟通会,称机油增多不会影响车主使用,更不会造成发动机损坏。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新CRV的车主说明书上明确的写出,机油添加过量会导致泄漏和发动机损坏,这脸打得啪啪响。可以明确的是,燃油稀释情况肯定会对发动机产生影响,汽油与机油混合会导致机油润滑作用下降,并且对发动机密封件造成腐蚀作用,进而影响发动机寿命,严重时会造成安全事故。
东本给出初步方案,对于机油液位超过油尺上限30mm的车辆,厂家将免费进行更换机油作业,这无疑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案。东北大量CRV车主前往4S店门前维权拉横幅,却只得到东本这样的安抚方案,无疑会让他们在这个冬天中更加感受到了满满的寒意。
可靠性逐年下滑供应商该背锅?
近日,美国消费者报告公布了最新2017年可靠性排名,讴歌从2013年的第3名已下滑到19名,属于最不可靠的一级,本田从2013年的第5名滑落到第9名,跌出最可靠一级。
不少本田粉指出,这是由于2014年后,本田放弃了京滨、昭和等本田嫡系供应商,转而主导采用大量德系供应商零件,使得本田、讴歌的可靠性年年下滑。其实供应商只会根据主机厂的需求提供产品,供应商产品质量比主机厂要求的只高不低,本田奔着降低成本的目的采购零配件,就必然会导致质量下降,与转供应商并无大关系。
对于刹车失灵、燃油稀释、机油乳化等质量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某批次的零件设计缺陷、生产不合格,往大了说就是产品验证不充分,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本田压低了供应商价格,配套企业不能做到足够的质量,同时品控监管不力,这个锅必须得本田自己来背。
写在后面: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东本累计销量72.7万辆,其中本田CRV售出了18.7万辆,短短半年就快完成20万销量。而新CRV频频暴露的安全隐患,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话:欲速则不达。本田的可靠性是不错的,但也应该看到之前对于新技术应用的迟缓是有很大贡献。近些年,本田一反常态,大肆地使用涡轮、缸内直喷、双离合等新技术,故障率明显提升,所以刹车门、机油门也只是大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