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人事改革明年实施“能上能下” 发展新能源不走先烧钱再融资路
证券日报 发布于 | 2017-09-29
0
162

在竺延风到任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仅两年多的时间里,其一年熟悉业务板块,第二年便开始改变企业面貌。“近一年东风改革氛围很浓,不是被改革,是员工自己要求改革,有些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以前是上边压着他们改,现在是他们主动申请改小,央企过去在体制与机制上不占优势,现在我们的对标方向就是那些体制与机制灵活的民营车企,”竺延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9月25日的东风汽车科技创新成果展上,东风汽车揭牌了一个创新工作室“樊愉工作室”,这种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过去从来未在东风出现过,其运营机制也是完全打破国企常规。记者了解到,樊愉工作室有独立的预算,不是传统的平台式KPI考核,也不是不成功便成仁的考核,而是要让人才按照自己的兴趣创造成果,东风再根据他的成果选择是否产业化和商品化。

一切改革最终围绕的都是人,对国企经营者采用市场化薪酬激励无疑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与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竺延风也看到了这点:“东风薪酬机制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先达到市场化的水平,已经走完了,科技人员的薪酬很多都比我们高了;第二步是能多能少,今年年底马上走完;第三步能上能下,明年实施”。

“东风最大的成就是跟上了中国汽车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且在有些方面是超越的,”竺延风的自信是有道理的。过去五年,东风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数量和质量居行业前列;截至2016年拥有有效专利7043项,居央企第22位。

    东风不会只做纯电动汽车

本次科技创新周,东风汽车集中展示了120余项创新成果和77场技术发表。目前,东风汽车“五化”工作已实质性展开,轻量化成效明显,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商品加速推出,共享化平台初步搭建。

“汽车是什么?”竺延风自问自答到:“汽车是各种高新技术争相应用的强大载体,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表明了东风汽车在新技术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上的态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愿意去做技术上的倒退。

众所周知,历史上曾有过电动车,但为什么没发展起来?所以东风认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对现有汽车技术的又一次革命。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刘卫东对记者表示,东风新能源汽车坚持技术领先,注重电控、电机和电池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资源的掌握,“中国未来的能源结构是多能源结构,纯电动汽车是我们的首选,但东风不会只做纯电动汽车,我们一定要围绕中国未来的多能源结构去做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投入上,东风汽车也是稳健的。“我们非常注重核心能力提升,经营严控风险。通过成本和风险管控,这几年东风新能源是盈利的,我们没有先去烧钱、再融资、再挣钱,”刘卫东告诉记者。

    建立容错机制

与在技术发展上采取“不骄不躁、不偏不倚”四平八稳的态度不同,东风汽车在人才激励与走出去上却是敢为人先。

除了今年上海车展期间,竺延风承诺的“企业高管薪酬待遇与市场待遇平等起来”已经兑现外,东风还在内部构建了一个人才与技术的“孵化器支持体系”。

“比如樊愉工作室,最近我给他留了一个作业,说你设计的汽车能不能跳芭蕾?他就做出一个概念;我说将来的汽车能不能用变形金刚的思维来做?能长能短,能高能矮?这些东西能不能产品化,能不能商业化,还有待更成熟的思考,但不会说他做失败了就不好。”竺延风表示。

竺延风认为,东风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容错机制,不能说已经很广泛,但肯定有容错。

 东风进军海外市场不冒进

正是因为有容错机制的存在,东风汽车才敢于走出去,并成为唯一一个敢于入股PSA标致雪铁龙集团的央企。当有人质疑东风2014年入股PSA后话语权偏弱时,竺延风回应称,东风作为PSA并列第一大股东,东风说话分量越来越重,包括PSA对外收购欧宝,或者发展eCMP,都离不开东风的决策,“PSA监事会的主席既不是东风也不是PSA的,是前空客的总裁,只有东风的监事是汽车专业方面的,其他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

在汽车出口上,东风今年在这方面增长了80%。其中,商用车在全国排名第二,乘用车大概排名第五、第六。刘卫东表示,东风的国际战略是“3+3+N”,核心是3条线:第一条线是坚定不移的做战略市场,目前东风已经在伊朗、印尼投产,近期会在北非、西亚投产;第二条线是建立销售公司,东风在俄罗斯的销售公司去年已经正式成立,自己做渠道和服务,东风想通过渠道来探索未来能不能把品牌和服务站得住;第三个是“N”,东风想继续做一些机遇性储备,特别是和其他央企一起借船出海。

与此同时,东风也看到海外市场风险很大,并没有冒进。“‘十三五’期间,我们的出口目标定在15万辆,”刘卫东告诉记者,当下中国本土市场每年依有5%的增长,中国市场增长性、声誉性、合规性都很好,没有哪个市场有中国这么好,大家的关注点应该更多在国内。

刘卫东表示,“十四五”是中国汽车工业必须走出去的一个转折点,国内市场进一步饱和,法规和技术标准进一步国际化,中国汽车才会真正大批量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