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行业依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6年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无论是充电设施的数量还是充电设备企业、充电设施运营企业等都突飞猛进,但随之而来的建桩难、充电难、充电运营投资大、盈利难等问题犹如一个个烫手山芋,摆在大家面前。
充电桩行业依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6年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无论是充电设施的数量还是充电设备企业、充电设施运营企业等都突飞猛进,但随之而来的建桩难、充电难、充电运营投资大、盈利难等问题犹如一个个烫手山芋,摆在大家面前。
赔本赚吆喝,充电设施运营盈利难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刘锴介绍,充电设施运营盈利问题的探讨需要有针对性。他表示,公交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基本能达到80%,经营问题不大,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充电设施的平均利用率十分低,所以盈利难。
他介绍说,经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充电设施的运营商,还处于用户培养,商业模式探索的阶段;而面向公交、环卫等车辆的充电设施运营商,基本上都已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且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盈利。
某充电设施运营商也十分赞同这一说法,他表示,公交车用充电桩群的使用率高,甚至满负荷运作,所以这类充电桩群基本上稳赚不赔。另外,运营移动充电车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金回笼。
电动汽车资源网分析,公交、环卫等专业用途车的日均行驶路线和里程都是固定的,便于充电设施选址建设,且多为政府扶持项目,建桩落地快,像公交车辆的运力较强,充电设施的利用率高,因此这类运营商能较快找到利润平衡点。社会公众开放的充电设施,目前普遍存在找桩难、充电难、费用高等问题,所以利用率不高。
不过,公交车的市场容量始终有限,充电运营商更多是要在社会公共领域下功夫并兼顾私人领域。那么该如何创新充电设施商业化运营与盈利模式呢?
5大方面创新运营模式 找准市场立足点
电动汽车资源网了解到,充电设施商业化运营要想快速实现资金回笼并盈利,一要依托充电设施技术的发展,如快速充电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能源补给,实现与燃油车持平的能源补给效率。
二是要合理选址、精细化运营,选择运营能力强的车队与之合作。据了解,深圳某运营商,建设了20台交流桩和15台直流桩,共计50个充电枪头,平均每天可充到16000度电,使用率达到560次,每个枪头平均每天使用11次,假设每度电的服务费为0.5元,场站每年获得的服务费大概在290万左右,一年内基本能收回成本。所以,打造精品充电站,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三要为用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完善整体服务,提升互动。相对加油站来说,经营充电站似乎需要为车主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服务且要依托更多新技术,如是否有停车位,收费标准如何、充电场站是否有专人看管、充电等费用的支付是否便捷、场站内或周边是否有休闲娱乐场所等。
四要实现充电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提高充电设备的使用效率。另外,充电设备、运营企业和新技术、新行业进行互联,提高资源转化效率,缩短车主到充电场站的时间,提升充电设施的整体利用效率。
五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据电动汽车资源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40个省市出台充电政策,包括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充电设施建设补贴标准、充电服务费标准等。这些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也需要进行一些优化。(充电政策一览>>>)
行业中有一大讨论,即充电问题的解决表面看是充电桩建设难,其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停车难。如北京现有小客车580多万辆,停车位仅300多万个,尚且存在200多万的停车位缺口,从这也不难得出充电桩建设用地资源是多么有限。所以充电设施建设必须要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进行合理布局,简化用地审批流程等,并适度向公众开放某些公交、环卫、物流、公务车专用的充电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稀缺这一问题实在难以解决,所以掌握了大量土地资源并且加油站网点布局合理的中石油、中石化将会成为很多充电运营商的“威胁”,而这也给运营商敲响了警钟,快速布局,并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抓住发展机遇。
此外,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的兴起,大大印证了“只有不敢做,没有想不到”这一理念,也为各行业提供许多经营思路。因此,也有企业开始探索“私桩共享”这一商业模式,将小区有限的电容、土地资源调动起来,以有限的充电设施服务更多车主。不过,该模式的推进需要小区物业的配合,并且前期投入大,单桩要实现盈利大概需要2-3年的时间。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我国电动汽车公共类充电桩数量超过19万个,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设施约7349个。电动汽车资源网预计,照此趋势,今年年底,国内公共类充电桩的数量或为25万个左右。
尽管各地纷纷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的步伐,但距离早前传出的80万个充电桩的目标还很远,要实现车桩1:1比例还需要提高充电技术、贯彻落实充电新国标、完善充电设施布局、进行电价改革、简化一系列行政审批流程、采用开放式经营管理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