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再现造假丑闻背后,汽车安全“警钟长鸣”
盖世汽车 发布于 | 2024-06-04
0
33

  讲究“匠人精神”的日本制造业,又一次被曝造假丑闻。

  6月3日,盖世汽车注意到,日媒Yomiuri报道称,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消息,鉴于日本大发工业等公司在获取汽车和发动机量产所需型号认证的过程中接连发生违规行为,日本国土交通省指示共85家汽车生产公司调查是否存在类似情况。

  据悉,截至今年5月底,丰田汽车、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等5家公司在车辆性能测试等方面存在造假行为,日本国土交通省将根据道路运送车辆法对这5家公司进行调查。

  面对此“丑闻”,日本车企的回应速度依然如以往般高效。通报后,就在同日(6月3日),丰田汽车与马自达皆迅速发布公告并致歉。

  其中,根据丰田汽车方面口径,该公司问题车型认证申请涉及三款量产车型(卡罗拉Fielder/Axio和YarisCross)的行人和乘员保护测试数据不充分,以及四款停产车型(皇冠、Isis、Sienta和RX)的碰撞测试和其他测试方法错误。

  工匠变“躬匠”?道歉有用吗?

  一直以来,日本制造业以“匠人精神”自居,其中该国引以为傲的汽车制造业尤甚。

  近年来,在众多日本车企造假丑闻中,丰田汽车的相关风波尤其瞩目。

  比如去年4月份,丰田全资子公司大发汽车就被爆出造假。起初,大发汽车只承认四款车型存在造假行为;但随即在同年5月份,大发汽车在又不得不承认还有另外两款车也涉及造假。

  鉴于此,日本相关监管机构决定一查到底,由第三方审查机构介入调查。

  根据丰田汽车官网公告,大发汽车收到了独立第三方委员会关于程序违规行为的调查结果,除了(2023年)4月份的门衬违规行为和5月份的侧面碰撞测试违规行为之外,调查还发现了25个测试类别、共计174项违规行为。

  彼时,第三方调查委员会称,数据“仅是已查到的部分”。

  这意味着,实际造假情况可能要比174这个数字多得多。当时日本富士电视台形容丰田造假事件为“前所未闻”。

图源:丰田汽车

  正如公众所预料到的。在丑闻曝光后,丰田章男直接出面鞠躬道歉,并称:这是背叛客户信任绝不能接受的行为。

  随即,大发工业领导层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公众道歉,并且表示将会停止所有的汽车发货,并立马召回100多万辆涉事的汽车。

  时至今日,当以丰田汽车为首的日系车企造假丑闻又“历史重演”,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其道歉的声音亦接踵而至。

  然而,道歉真的有用吗?数据造假问题背后隐藏的车辆安全问题,真的可以用“鞠躬道歉”一言以蔽之吗?

  毋庸置疑,日系车企接连不断的汽车制造丑闻,已然加深全球市场对日本汽车产品的质疑。

  据悉,丰田汽车股价周一下跌1.76%,马自达股价下跌3.26%,雅马哈汽车下跌0.48%。

  测试数据造假,是件小事吗?

  那么,此次日系车企被曝造假的测试数据,究竟是什么?有何重要性?对于消费者而言,整车测试,到底意味着什么?

  以大发汽车此前被曝的碰撞测试数据造假为例。

  去年年底,丰田汽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子公司大发汽车车辆调查中有大部分车辆存在伪造安全碰撞测试数据的问题。

  调查发现,大发Move/斯巴鲁Stella、大发Cast/丰田Pixis Joy、大发GranMax/丰田Town Ace/马自达Bongo的安全气囊测试没有使用与量产产品相同的“安全气囊展开计算机(ECU)”。

  虽然经过技术验证,安全气囊的乘员保护性能没有问题,但也发现Cast/Pixis Joy侧面碰撞测试中的“乘员救援(车门解锁)相关安全性能”可能不符合法律规定。

  换言之,整车测试数据的分毫偏差,都有可能在整车进入市场投入使用之后,在突发意外中成为威胁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利刃。

  对于大发汽车事故频发,曾有分析指出,很多历史悠久的制造业巨头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出现设备老化问题,叠加人力不足等因素,企业运转压力倍增。

  据悉,自大发汽车变成丰田汽车全资子公司后,曾一度被要求缩减开发周期、快速供货,时间紧迫之下一线人员开始出现违规行为。其中,大发汽车负责碰撞测试的部门人员曾被缩减只剩下2010年的三分之一。

  这或许也对全球范围内汽车产业参与者起到了不小的警示作用。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汽车产业逐渐进入重新洗牌阶段,卷价格、卷性能、扩利润、供应链关系演变皆倒逼产业链所有企业竭尽全力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

  但还需要警惕的是,制造业“节省”的任何环节,皆不能“省”在安全性能上。

  正如大发汽车此前喊出的口号:“汽车制造必须注重每一毫米、每一克、每一日元和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