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必须将方向指示灯、应急灯、喇叭、雨刮器、SOS按钮这5项重要安全功能,保留为‘拨杆操作’或者是‘物理按钮操作’,否则无法得到五星安全评分。”
这段表述,来自于E-NCAP最近公布的《2026年新版安全测试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一家权威汽车安全评价机构,E-NCAP旗帜鲜明地表示,将在2026年实施的新测试当中,降低过分依赖屏幕触控操作的汽车的安全性评分。
对于把物理按键加入新车安全评价的原因,Euro NCAP战略发展总监表示:触控操作的方式是整个汽车行业的问题,厂商们都在将重要功能转移到中控触控屏上,这会使驾驶员将视线从道路移开,增加了因注意力分散而引发事故的风险。
再加上小米汽车最近曝光的座舱照片里,还存在不少物理按键,这让物理按键VS车载屏幕触控操作可谓又一次成为了热议话题。
苦触控操作久矣
作为汽车安全评价机构,E-NCAP当然更关注触控操作对于汽车安全性的影响。但实际上,现如今一些汽车产品上的功能触控操作,不仅仅只对驾驶安全性有影响,对日常用车便利性也有不少影响。
2012年,初代特斯拉Model S成功在汽车座舱领域掀起了一场“屏幕革命”。
开天辟地地用一块17英寸的汽车中控屏幕取代了所有实体物理按键,自此,车载汽车大屏幕就成了各家车企竞相追随的潮流。
如今,汽车车内的物理按键越来越少,屏幕尺寸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对于很多车企来说,大屏和高级划上了等号。
但对于产品来说,不管是触控还是物理按键,用户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汽车去物理按键改为触控操作真的会让体验变得更好吗?
初代特斯拉ModelS车载屏幕
显然,这在当下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改变。
毕竟把车内功能全都改为触控操作,全都集成在一块屏幕里,有些过犹不及。
举个很小的例子,后视镜调节和方向盘调节,传统车型上这两个功能都是通过车内物理按键操作,简单易用,按键位置一般也相对固定,尤其是后视镜调节,倒车入库的时候驾驶员完全可以盲操。
但在如今的一些汽车座舱内,这两个功能被完全集成在屏幕里,如果在倒车入库的场景中,驾驶员想要通过车载屏幕调节后视镜。一般的车机逻辑是这样的:
第一步:首先要退出R挡,因为R挡触发了倒车影像占用了车机屏幕,无法使用其他功能;
第二步:在车载屏幕上找到后视镜调节选项;
第三步:要选择调节左或是右后视镜;
第四步:再通过方向盘按钮进行调节。
如果倒车过程中还需要再次调节后视镜角度,那么以上的步骤得再来一次。
同样的场景,使用传统物理按键只需要两步,第一步:选择左或是右后视镜,第二步:进行调节,全程可盲操。
红框位置为触控点火按钮
不过,这还不算特别奇葩的,因为车企还有更激进的操作。记得测试公司某台试驾车,上车时迟迟找不到点火按钮,这甚至还是一台纯正燃油车,而不是功能设计比较激进的新能源产品。
一开始我以为这台车效仿保时捷,启动/熄火按钮在左侧,但是并没找到,后来我以为这台车学习法拉利,启动/熄火按钮可能在方向盘上,然而也没找到。
最终在针对整个车载中控台进行5分钟的厘米级搜索以后,终于在车载屏幕的右下角找到了一个长宽1cm的小方块,上面写着STOP/ENG INE。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踩着刹车点击了这个图标,发动机哧的一声点火成功,那一刻我的心情就像是观看神舟火箭点火成功一样。
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脑洞,不过是改变一个最基本功能的操作方式,就能极大的调动首次用车人的情绪。
是趋势,但不必太激进
如果要说,物理按键VS车载屏幕触控操作,哪一个才应该是未来汽车座舱交互方式的主流,那必然还是后者。
虽说车载功能都通过物理按键实现,的确有很多好处,比如固定位置、清晰直接、易盲操,稳定性、可靠性更好,使用不受车机系统流畅度影响等等。
但这确实也不符合智能座舱集成化的发展潮流。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通过一块车载屏幕对大部分功能进行集成化,后续产品迭代,OTA即可更新出全新的功能选项,完全不受物理按键的有无影响,这才是汽车发展该有的产品形态。
只是无物理按键虽然是趋势,但当下还不必太激进,对车企来说,还是用户体验最重要。一些基础的产品功能还是物理按键最为方便,比如空调调节、方向盘调节甚至是换挡杆等等。
如今一些车企在汽车座舱内也在渐渐回归传统物理按键的布置。
比如此前大众ID系列的车灯触摸按钮以及一些燃油车型,如高尔夫、迈腾上的方向盘上的按键触控化.
但如今在新的大众ID.2以及新款高尔夫GTI车型上,方向盘等处的物理按键也正在回归,而最近的热点车型,尚未正式上市的小米SU7,车内也采用了不少实体按键,可以说汽车座舱在进过一段时间对于大屏幕、触控化的追逐之后,也正在回归理智。
汽车物理按键,还尚未到退场时。